李汉卿:加快构建国家现代应急物流体系
在抗洪抢险等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作为“生命线”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然而,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在协调机制、资源保障及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加快推动现代物流应急体系建设,有关部门应按照“平急结合,军地协同”的原则,抓好“三个统筹”,提高“三种能力”,建好“三大网络”,为今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高效、便捷、可靠的应急物流服务保障。
抓好“三个统筹”
完善应急物流工作机制
做好各部门统筹。形成以“中央协调,地方负责,军队参与”为主的应急物流管理模式,联合组建“应急物流调度指挥中心”,并制定详细分工的国家应急物流职责体系。根据相关部门在不同领域的职责分成应急物流体系协调员、主要机构、支持机构三种角色,规定三种角色应起到的主要领导责任和配合义务。在应急事件下集中调配车、机、船、物、仓、路等各类物流资源,全链条掌控采购、生产、储备、调拨等物流环节。各级地方政府可参考成立相应机构并赋予相关职责,遇有突发应急事件时统一听令于调度指挥中心。
做好央地统筹。充分发挥央地两级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涉及到跨区域重大应急事件或地方协调不了的应急物流问题,由中央指挥、宏观协调。在应急物资储备资源和运力调用上,应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
做好军民统筹。在非战应急物流中,军队运输力量应根据实际情况,就近调配运力,就地驻扎,执行物资配送运输等保障任务。
提高“三种能力”
实现全球全域通达
加强国际物流能力。提升国际运力资源保障,鼓励大型航空公司和快递企业通过采购、收购兼并、租赁等途径,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货运机队,快速提升我国国际航空物流运力资源水平,增强对全球航空运力资源的控制能力。强化对重要国际物流枢纽和关键节点设施的控制能力,完善我国国际物流通道布局。支持物流企业“走出去”,通过国际物流能力提升带动国际供应链服务能力提升。
加强全国应急物资快速调拨能力。构建长距离直达与重装化、集装化运输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干线运输体系。在末端应急配送环节,构建军民运力相结合的“敏捷反应”配送小队,提高末端响应时效。
提升军地衔接的战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兼顾平时与战时、当前与长远,提升跨层次支援、跨区域的战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
打通“三张网络”
重构物流要素布局
全面打通应急物流通道网。从国内看,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和重大枢纽建设,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等战略基础上,提供过硬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从国际看,要加快筹划国际通道预置战略储备,完善国际通道网络,鼓励海外仓建设。
优化国家应急物资储备枢纽网。结合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统筹优化应急资源战略布局。建立一个“以中央战略储备枢纽为主体,国家物流枢纽和大型物流园区为骨干,大型企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补充”的全国应急物资储备枢纽网络,为全国各地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提供强大后盾。
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物流“数字化平台”网络。将各级应急物流指挥调度平台连通对接,打通应急物流体系的“大脑中枢”,引导应急物资供应链基于不同资源和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并抵抗风险。
保障措施
创新应急物流技术与应用。运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全国应急物资调运通道和车辆组织进行动态模拟,提高应急物资的车货匹配效率,优化运输组织。创新应急物流组织方式,采取甩挂运输、托盘单元化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在中转园区实现接驳运输。对于偏远地区的应急物流调运需求,可探索进行无人机配送。创新发展配送终端实体,推广智能配送机器人、智能快递柜,实现“无接触配送”。加快与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推广智慧物流装备在应急物流中使用。
建立应急物流补偿机制。制定对参与应急物流社会力量的补偿机制,明确补偿主体以及补偿标准。可根据应急物流征用前和征用后两个阶段进行差异化补偿。
加强应急物流人力资源后备力量培养。从民营、国有企业、军队中遴选素质过硬的人员,组建应急物流后备力量,平时干好本职工作,定期进行应急物流场景下的协同演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汉卿)